• 課程
    • 資歷架構課程 (QF)
      • 數碼營銷實戰專業證書 (PCPDM) – QF Lv.4
      • 電商及績效營銷專業證書 (PCPPM) – QF Lv.4
      • 內地數碼營銷實戰證書 (CPDMC) – QF Lv.3
      • 跨境電子商務證書 (CBE) – QF Lv.2
    • 工作坊
      • Google Analytics GA4工作坊
      • GenAI 營銷工作坊
      • 內地數碼營銷工作坊
  • 資歷認可
    • 資歷架構 (QF)
    • 國際認可(CDMP)
    • 持續專業培訓規定 (CPD)
  • 政府資助
    • 持續進修基金(CEF) (個人名義)
  • 學員專區
    • 學習平台
  • 學員分享
  • 常見問題
    • 如何申請CEF
    • 付款方式
  • Blog
    • Facebook
    • Instagram
    • Whatsapp
    • Google
    • WeChat
    • Yahoo!
    • China Marketing
    • 搜索引擎
    • 數碼營銷
    • 流動營銷
    • 社交媒體
    • 網絡營銷
    • 小紅書
    • 課程及公司消息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AD-Linkage簡介
    • 我們的課程特色
    • 為何選擇我們?
    • 導師
    • 課程評審
    • 聯絡我們
立即報名
報名
  • Facebook, 社交媒體

一文看懂什麼是 Facebook 藍剔,有何好處以及詳細申請步驟!

  • 2020-04-05

無論你是企業還是名人,網上世界亦可能有人冒充你的身份,遑論是充斥假賬戶的社交媒體專頁。商業世界有商標認證,同樣地,Facebook 也有認證,這就是 Facebook 藍剔(Facebook 驗證徽章 ),讓關注者知道頁面的合法性,也令他們與你互動時更加自信。

什麼是 Facebook 藍剔?

簡而言之,Facebook 藍剔就是 Facebook「驗證」過某帳戶的「真實性」,一般是具公共利益的名人或品牌。

例如,當你在 Facebook 上尋找知名球星 David Beckham 的時候,Facebook 就會以藍剔標記那個「官方」專頁或帳戶,就放在姓名旁,誰是「官方」一目了然。

Photo from Facebook

以往還有灰剔?

藍剔是 Facebook 用以表明該公司品牌或個人已驗證為具「公共利益」的頁面(一般是媒體、品牌或公眾人物)。

至於不符合「公共利益」資格的用戶(一般是業務或組織),還有一個灰色徽章用以表示它們都是「真實頁面」。

不過,自2019 年 10 月 30 日以來,Facebook 已刪除了灰剔制度。據報,官方刪除灰剔的主因是以免用戶混淆兩者的區別,亦想糾正偽造帳戶申請灰剔的問題。而藍剔制度則保持不變。

Facebook 發言人表示,他們會將日後業務重點,放到顯示其真實性的其他方式上:

Based on feedback, we’re removing the gray badge and focusing on other ways for businesses to show their authenticity on Facebook.

Photo from Facebook

獲取藍剔的好處

除了令 Facebook 認證和肯定「我是官方」的事實,申請藍剔還有什麼潛在好處?

其中一個被證實的好處是該專頁的合法性,假使你的專頁被人冒名以此謀利,而他缺少此藍色標誌的話,該用戶頁面被追究權利時就處於劣勢了。

目前無法直接衡量藍剔的影響,但一些已驗證的好處如下:

  • 為專頁頁面增添即時信譽(並非冒充者或虛假帳戶)
  • 你的 Facebook 頁面在搜索結果、Graph Search、甚至 Google 搜索結果中,都會有更高排名。
  • 肯定頁面更新或最新消息發佈的內源,而不是非官方來源。
  • 如果用戶想與企業討論/投訴/退貨等,他們會知道來對地方⋯⋯

還有一些未經證實的說法,包括投放廣告的審批時長較短、可以更快與 Facebook 客服溝通、以及可以在直播期間投放廣告等等。

Photo from Internet

能夠購買 Facebook 藍剔?

如果藍剔有那麼多好處,應該如何獲得它呢?

Facebook 並未提供任何付費渠道讓人購買藍剔認證,想要藍剔只有兩個辦法,要不 Facebook 自己頒發,要不就是通過向 Facebook 提交文件然後等待申請審批。

Facebook 亦提醒用戶,「切勿與任何說要賣您驗證徽章的用戶互動。」而且,一經發現均會移除其徽章,更保留移除帳戶的權利。

如何申請 Facebook 藍剔?

申請條件

首先,根據 Facebook 的「如何在 Facebook 申請驗證徽章?」,申請藍剔的帳戶須要符合以下條件:
  • 如假包換(Authentic):帳戶必須代表真人、註冊企業或實體。
  • 獨一無二(Unique):帳戶必須是所代表用戶或企業獨一無二的化身。每個用戶或企業只能有一個帳戶接受驗證,個別語言的帳戶則不在此限。我們不會驗證一般利益帳戶(例如:小狗惡搞圖片)。
  • 完整無缺(Complete):帳戶必須是活躍賬戶,且含有「關於」區塊、個人資料相片以及至少一則帖子。
  • 赫赫有名(Notable):帳戶必須代表知名、搜尋量高的人物、品牌或實體。我們會審查出現在多個新聞來源中的帳戶,但不會將付費或推廣內容視為可審查的來源。
以下帳戶的申請會有更多規範:
  • 執法機關:專頁的所有管理員必須開啟個人檔案的雙重驗證功能。
  • 市政府:專頁名稱必須包括「政府」字樣,以避免和實際地點混淆。
  • 政治人物:專頁名稱可包含官員職位名稱或縮寫(例如:參議員、民意代表、國會議員、市長等);但不得包括「任職於國會」、「任職於(您的國家)」等;而專頁類別必須設為政治人物。
  • 當選官員:專頁名稱必須必須包含官員職位名稱或縮寫(例如:參議員、民意代表、國會議員、市長等);專頁類別必須設為政府官員;專頁的「關於」部分必須清楚說明此為政府的專頁。

確保符合所有條件

申請條件似乎過於空泛,想驗證萬無一失,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確保頁面符合所有條件(並非必要,但做了會更符合 Facebook 的上述四項條件):

  • 發布高質量內容,打造高參與度的品牌(可以投放廣告來增加互動率)
  • 將官方網站鏈接到專頁
  • 根據專頁面「類別」,在基本信息框、「關於」部分添加準確的細節,讓人快速了解信息。完整輸入你的網站、地址、電話號碼、個人簡歷、連結 Instagram 帳戶等等。
  • 專頁的個人資料信息,默認情況下最好設定為「公開」。
  • 申請藍剔前,專家建議專頁至少要有幾百個(〜500)關注者。
  • 獲得更多有關你的媒體報導,不論是電視、紙媒、網絡等。
Photo from Internet

填寫聯絡表格

接下來,符合資格的帳戶可以到官方鏈接: Facebook 申請藍色驗證徽章

然後填寫相關資料如:你以個人檔案還是專頁身份驗證?來自哪個國家?說明你的專頁等等。

如果以個人帳戶申請,需要附上政府簽發的相關文件副本,例如身份證、護照、駕駛執照等;如果你是以企業形式申請亦請附上公司章程、納稅申報表等,有遺漏的話,申請途中亦會以訊息提示補交,不過最好準備充足,以便確認,免得費神失事。

其次,在「其他信息」一欄,亦可寫出一個令 Facebook 信服的理由,說明為什麼需要通過驗證,或者提供指向相關新聞文章或 Wikipedia 頁面的鏈接,協助 Facebook 瞭解帳戶知名度。簡短的例子:「我是XXX,是XXX企業的創辦人,可以閱讀更多有關我的資訊(公司網站、新聞等)。

Photo from Facebook

等候審查

縱觀不同經驗和 Facebook 指引,一般在點擊發送表格後,會在 2-30 天時間收到來自 Facebook 的回音通知(一般在 設定 ->支援收件匣 內),特別提醒用戶請勿重複提交申請,假如要求被拒絕,用戶亦可以在 30 天後提交新的申請。

在此,謹祝各位想申請 Facebook 藍剔的朋友好運,如果還有其他問題,都歡迎與我們聯絡。

Source:Facebook


還想學習更多數碼營銷的投巧?除了可以報名參加 AD-Linkage 定期舉辦的數碼營銷工作坊 親身了解更多,亦可以網上報讀由政府持續進修基金認可的「數碼營銷實戰專業證書」課程,掌握最好的數碼營銷模式,建立及執行在線數碼營銷活動吧!

相關內容

2025-03-07
  • China Marketing, TikTok, 抖音, 數碼營銷, 短影片

2025最新!TikTok 抖音影片製作教學|短影片爆紅技巧解析

2025-03-07
  • Blockchain, 區塊鏈, 課程消息

Blockchain 101: 報讀課程前必須了解的基礎

2025-03-07
  • 內地數碼營銷, 小紅書, 廣告引流, 社交媒體, 課程消息

「小紅書」攻略全接觸:AD-Linkage再度開辦內地數碼營銷實戰證書課程

Related posts

Facebook, Google, 搜索引擎, 社交媒體

Google VS Facebook 廣告?應該選擇哪一個平台作付費網絡行銷?

March 30, 2020 webadmin Comments Off on Google VS Facebook 廣告?應該選擇哪一個平台作付費網絡行銷?

首次在網上做推廣宣傳時,應該選擇哪一個平台?最多人關注的,是「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—Meta(原名Facebook)」和「全球最大搜尋引擎—Google」之間的抉擇。哪一個平台最適合您的生意?它們各自又有什麼不同和特點呢?讓我們來比較一下Meta與Google廣告的差異。 Google VS Facebook 廣告 這兩家公司都是來自美國的科技巨頭。Google成立於1998年,而Meta(原名Facebook)成立於2004年。比較起來,Google自然是行業的大前輩。 從收入來源看,Google約有90%的收入來自其廣告業務,其中包括Google Ads和YouTube廣告。而Meta的收入相對沒有那麼集中,除了付費推廣帖文和第三方合作的廣告(Audience Network)之外,還有虛擬代幣等收入。 被動廣告 VS 主動廣告? Google—被動? Google Ads、Google Search Ads (SEM)和SEO(搜尋引擎最佳化)被認為是較為被動的推廣方法。因為用戶需要在搜尋引擎上輸入相關關鍵字,網站或內容才會向客戶展示。如果網站未排在第一頁的搜尋結果,成效亦會大打折扣。利用Google Display的話,用戶也需要在網站眾多資訊中注意到廣告才是轉換的第一步,所以Google廣告相對依賴客戶的「主動查找」。 Meta (原名Facebook)—主動? 反觀Meta廣告,被認為是較主動的。現時將近30億月活躍用戶,每人每日都會花一定時間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。Meta廣告可以依據設定和目的,向特定用戶投放。 例如針對女性、20-40歲、對化妝品有興趣的人,並在他們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時,在動態訊息(News Feed)中推送給她們。(編按:Feed 也可解為投放,真是改對了名字) 收費模式 兩個平台都有廣告競價系統,按機制與其他廣告用戶的出價比較,決定版位。Google的廣告基本上以點擊作單位收費的PPC(Pay Per Click),一般指標是CPC(Cost Per Click)。換句話說,只有用戶點擊了相關內容,投廣告方才會被收費,價格視關鍵字的熱門程度、搜尋量等影響。 Meta廣告除了可以點擊作單位收費,還提供不同的收費標準,包括CPC、展示次數、每千次曝光(Cost Per 1000 Impressions)、達到特定轉換成效才收費等。預算控制相對更靈活,可以選擇每日定額推廣、日期範圍內定額推廣或收費上限等。 優勢與特點 Google Adwords—高效滲透 Google的潛在受眾非常多,每日有逾50億次訪問,並經常與第三方媒體合作,90%以上的網絡使用者都能接觸到Google廣告。最大的影片平台YouTube也有其多媒體廣告展示位置,還有Gmail可以推出郵件廣告。基本上,有網絡、會上網,Google的廣告無處不在。 Google廣告相對直接,主要以點擊單位計費,將流量導向網站。具有搜尋傾向的人對該產品/服務有更大需求,只要入站就有很大機會會購買產品或查詢服務,直接高效,亦是B2B企業喜愛使用的平台。 Photo from Internet Meta Ads—社交行銷 Meta是社交媒體,更著重溝通和關係。行銷策略得宜,潛在客戶的黏度和顧客忠誠度會更高。Meta廣告策略較Google多元,廣告可以導向網站作轉換(Conversion),也可以推廣帖文來獲取粉絲、潛在客戶名單,甚至利用旗下聊天系統WhatsApp、Messenger與客戶對話。 配合內容行銷和Meta Pixel來追蹤潛在受眾,再行銷事半功倍。廣告呈現方面也很有特色,後台連結Instagram,加上輪播式(Carousel)、收藏式(Collection)廣告格式,引人注目、滿足視覺效果,是吸引受眾眼球的良好渠道。 Meta也在發展新的平台,Threads。這個新的社交媒體平台專注於文字內容和年輕用戶,預計未來將成為一個新的廣告平台,進一步擴展Meta的廣告生態系統。 但Meta廣告太過主動,用戶可能在過多接觸頻率下有「被迫看廣告」的情況,所以要有正確策略和適可而止。此外,Meta的自然觸及率下降,各新式社交平台如小紅書的掘起也令為平台帶來隱憂。 哪個平台更適合? 沒有最適合,只有較適合。而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對關鍵字的印象。 沒有最適合,只有較適合。Google廣告適合提供解決方案的行業,如美容、牙齒護理、教育課程等。如果用戶會搜尋「洗牙」、「脫髮」等關鍵字,Google廣告更有效。假如推廣新穎概念性產品或服務,Meta的「主動推廣」更能讓人對品牌先建立印象。 總結 究竟應該用哪個平台來推廣?這是條偽命題,資源充足的情況下,雙管齊下更佳。兩平台的廣告可以相輔相成。例如,在Meta打造品牌知名度,潛在客戶會在需要時透過搜尋引擎找到您的網站;而Google將流量導向網站後,也可以利用Pixel在Meta上再行銷,增加轉換率。 […]

Facebook, 社交媒體

FB Messenger平台新政策限制聊天機械人推播訊息?營銷人員如何應對?

March 4, 2020 webadmin Comments Off on FB Messenger平台新政策限制聊天機械人推播訊息?營銷人員如何應對?

沒錯,Facebook 又更新了,今次是 Messenger 的新更改。官方從去年的 8 月開始一直有消息傳出,Messenger Platform 將會有一個更著重隱私權的政策,簡而言之就是改善用戶體驗、防止垃圾郵件和濫用等。而相關新政原本預定在今年 1 月 15 日生效,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而推遲至 3 月 4 日正式生效。 向用戶發出具價值的資訊、與客戶建立聯繫都是促成交易的法門,也是保持信譽及持續發展的良好策略,而新政策很可能影響品牌運用聊天機器人的營銷策略,那麼,我們面對新政策又可以怎樣做? Messenger平台新政策概述 從 2019 年 12 月 20 日的公告,Messenger Platform 的新政策旨在防止用戶對「推播功能」的濫用,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項: 標準化傳遞「24+1」(Standard Messaging)– 企業在與用戶互動的 24 小時後,再發送的推播消息將不再可用。 訊息標籤(Message Tags )– 標籤數量從 17 個減少到 4 個以支持某些簡化消息標籤,包括一個人工代理標籤,允許企業在 7 天內手動響應用戶消息多。 註冊訊息(Subscription messaging)- 僅允許使用 Facebook 新聞頁面索引(NPI)註冊的專頁發送非促銷訂閱消息。 贊助訊息(Sponsored messages) – 投放 Messenger 廣告允許企業在標準化傳遞以外發送促銷內容,不過贊助訊息受相關廣告條例控制。 「24  + […]

Facebook, Google, 其他, 搜索引擎, 數碼營銷, 社交媒體

Digital Report 2020 全球報告出爐!Facebook還在主導地位嗎?

February 18, 2020 webadmin Comments Off on Digital Report 2020 全球報告出爐!Facebook還在主導地位嗎?

網絡營銷界其中一份前瞻性報告— “Digital Report 2020″(全球)終於在近日出爐,這個由 Hootsuite 和 Weare.Social 合作撰寫的報告,將為各位帶來社交媒體及網絡行為的各種數字和啟示。 2020 網絡重要數字:全球60%已「上線」 報告提供不少重要的統計數字,對營銷者或老闆而言,了解人們怎樣花時間在網絡上,對各方面都有很大幫助: 與 2019 年 1 月相比,全球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已增加至 45.4 億,增長 7%,其中 2.98 億為新用戶; (代表著全球六成人口經以「上線」) 截至 2020 年 1 月,全球有約 38 億社交媒體用戶,增長 9%以上,其中 3.21 億為新用戶; (趨勢表明,至今年年中,全球會有超過一半人口使用社交媒體。) 在全球,目前有超過 51.9 億人使用手機,同比增加了 1.24 億戶,2.4%。 花費時間:40 % 互聯網渡過 目前,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,每天花費 6 小時 43 分鐘在網絡上,同比雖然減少 3 分鐘(0.7%),但每個用戶每年使用網絡的時間仍超過 100 天,意味著我們醒來的時間中有 40%以上都在互聯網上度過。而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亦比去年輕微增加了 1.2% 至 50.1%。 1/3 以上時間用於社交媒體 更重要的是,到了2020年,全球互聯網用戶中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,都在使用社交媒體。平均每位用戶每日花 […]

查詢持續進修基金戶口狀況?

立即查詢

行業內第一間數碼營銷服務供應商並擁政府資歷架構認可課程。

關於課程
  • 數碼營銷實戰專業證書
  • 電商及績效營銷專業證書
  • 內地數碼營銷實戰證書
  • 跨境電子商務證書
學員專區
  • CDMP
  • 學習平台
  • 如何申請CEF
  • 付款流程
其他資訊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學員分享
  • 常見問題
AD-Linkage Limited
  • 電話:+852 2910 1428
  • Whatsapp:+852 6306 5906
  • 傳真:+852 2910 1418
  • 電郵:enrolment@ad-linkage.com
  • 地址:北角炮台山英皇道250號北角城中心12樓1201室
© 2023 AD-Linkage Limited. CEF Institution No. 762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Terms & Conditions
  • Privacy Policy